是的,孩子多在赡养老人方面确实压力没这么大。
前年,父亲结肠癌在老家的医院做完手术,我才编了个理由赶到了医院。不是我不知道他生病了,也不是我工作忙的回不去,而是父亲一直瞒着不让我两个哥哥告诉我。
刚做完手术各种状况不断,一个人根本护理不过来。一天二十四小时,哥儿三个倒班始终保持两个人在守护。过了差不多一周,情况稳定了,在父亲强烈要求下我才回到了北京。
之后的一年里,我虽然一两个月就回家一次,但父亲都选择我不在家的时候去医院住院化疗,这个期间都是两个哥哥在轮流伺候父亲。
我就在想,如果就我自己,如果我两个哥哥不是在家务农、单位不允许长期请假,我能不能安安心心的待在北京?
化疗结束后,父母来北京待了一段时间,如果不是生病,不想留什么遗憾,他们断然是不会来北京的。
一天下午四点来钟,父亲给我打电话说早点儿回来吧,原来中午开始肠梗阻一直忍着,实在忍不下去了才给我打电话。
挂了电话赶紧往家赶,下着雨打车把父亲送到医院,媳妇带着孩子在家陪老母亲,母亲一农村老太太,语言不通出小区都找不到家门的,一个人在家肯定不行。
我一个人跑上跑下排队挂号、缴费、检查,父亲疼的直言受不了也只能一个人在那坐着。你挂的是急诊、煎熬的心如刀绞,但医生还是淡然的忙手头的工作,越是好的医院越不缺人。
这科室转那科室,等了检查等医生,折腾了很久才做了“灌肠”,然而疼痛并没有缓解。
最后医生说,这情况只能输液了,但这里没有病床,除非大出血或者马上要命的病人才可能安排上,要不你就坐着输液,要不你就转旁边一家不太出名的医院,在确定了旁边医院有床位后,又打车到了那医院。
另外一家医院虽然不出名,但检查设备也比较齐全,大夫的态度也比较好,办理住院、治疗还比较顺利。
住院一周,一个人在医院陪了父亲一周,好在后边几天晚上不再输液,不然身体肯定顶不住,但病情恶化的压力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着了。
在老家时也突发过肠梗阻的情况,一个电话一大家子的人都过来了,而这次只能感受一下独生子女的待遇了。
从做手术到去世的一年中,花费不算太多,但父亲不愿意花子女的钱,动用了自己从牙缝节省下来的储蓄,不够的我们兄弟几个承担,确实也没感到有多大的压力。
同事的妈妈刚做了支架,医疗费用花了十几万,好在兄弟姐妹也比较多,但妈妈整天唠叨说花孩子们钱了,和小时向父母要钱的不安有几份相像。
客户的母亲意外事故把胳膊摔断了,闹着不去治疗,说不花孩子的钱。
同学的父亲是血尿一周了才打电话告诉他。
发现父母有时候客气起来,比陌生人还见外。
80后将会是最后一代需要赡养父母而却被子女抛弃的一代。
我们的父母有问题,还会有叔、伯、姑、舅、姨相照应着,当我们老了,对于孩子来说叔、伯、姑、舅、姨基本是绝种生物了。
有朋友说你们两口子挺好,赡养双方父母没什么压力,我家兄弟姐妹四个、我媳妇家兄弟姐妹三个,一份压力四个人分担变成四分之一,一份幸福四个人分享变成四份。
但谁的人生不是一杯苦水一杯甜水?只不过喝的顺序不同而已。
小时候孩子多家穷,问父母要上学的钱都不容易,媳妇的姐姐赌气辍学打工去了,虽然学习很好。
我上高中时为了少花钱父母不让住宿,每天五点多起床吃了饭再骑车十多里去上早自习,中午回家吃午饭,上完晚自习到家再吃晚饭。
现在看别人骑共享单车很享受的样子,我却很少骑它。那时候天天骑车20多公里,再加上天天坐着学习,屁股难受的都不能坐凳子。
后来学习紧张让我住宿了,但是需要每次背两三天的馒头,在学校食堂打四毛钱一份的菜,再加一杯锅炉烧的半开不开的水,就是一顿饭。冬天还好馒头只是硬一点儿,夏天有时馒头会长毛。
贫穷给了我坚强的品质,但也深深的留下了自卑的烙印。从高中到大学的几年里,心理负担确实很重,性格的缺陷甚至影响到了现在。
不是埋怨父母什么,也不是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,这世界上有太多比我更穷的人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非凡的成就。我也一直感激父母能坚持让我上学,可以走出农村的小圈圈,看看外边精彩的世界。
今年清明在老家,我推着家里许久没骑的破自行车要出去,母亲看到了连忙阻止说,骑那辆电动自行车吧,现在的年轻人谁还骑这破车子。
我与母亲开玩笑说,在我最在乎面子、最希望有辆新自行车的时候,我都骑着破二八走过来了,现在还有什么呢?
所以,到现在有人问我要不要生二胎时,心里边还是蛮有压力的,这真的需要勇气。
不生二胎就要拼命的攒养老钱,没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也不能在“中”线拖累孩子。
当自己老了,也有底气不与孩子见外!
攒不住钱,那就生二胎三胎...
传承中华民族“养儿防老”的优秀文化。
302542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